国内地理标志

房县香菇

时间:2021-09-29      来源:


房县香菇,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特产,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。

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四季分明,日均温10-15℃,昼夜温差明显;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5%;年日照时数1700-2000小时,适宜种植香菇。房县香菇的菇形紧凑,形状有半球型、扁半球型、伞型或扁平型,铜锣边,菌柄较短,菌褶金黄。花菇菌盖略呈褐色、花纹明显色白,厚菇、薄菇菌盖呈褐色或淡褐色。色鲜、肉厚,为菇中上品。

2008年7月1日,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"房县香菇"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。

产品特点

品质特性

房县香菇的菇形紧凑,形状有半球型、扁半球型、伞型或扁平型,铜锣边,菌柄较短,菌褶金黄。花菇菌盖略呈褐色、花纹明显色白,厚菇、薄菇菌盖呈褐色或淡褐色。色鲜、肉厚,为菇中上品。

营养价值

房县香菇清香、滑腻,营养丰富,风味独特。100克干品含粗蛋白≥20克、粗纤维≤8克、灰分≤8克。

产地环境

土壤地貌

房县土壤种类较多,有黄棕壤、山地棕壤、石灰岩土、潮土、紫色土、水稻土等6个土类,15个亚类,44个土属,146个土种,201个变种,总面积6628万亩;全县土壤中性偏碱;普遍缺氮、严重缺磷、大部分缺钾、有机质含量偏低、部分土壤物理性不良;房县地貌由北部、中部、南部三大地势部组成,整个地势是西高东低、南陡北缓、中为河谷平坝。地势南北高,中部低,四周高山环绕,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,略成盆地形势。

水文情况

房县地域辽阔,河沟纵横,有堵河(发源于神农架林区阴峪河)、南河(发源于神农架林区的温水河)两大水系。雨量充沛,年均降雨量为914毫米,年均经流深465毫米,经流总量20.46亿米,年降雨产水量46.57亿米,过境容水量16.37亿米。

房县是南水北调水源区,境内没有大型工厂,无"三废"排放和空气污染,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,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,房县境内地表水达到国家《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》的Ⅱ类水质标准;水质感观良好,无色、无臭、无味、透明,pH值在5.5-7.5之间,砷≤0.05、镉≤0.005、铅≤0.05等有关指标符合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质准则。

气候情况

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四季分明,日均温10-15℃,昼夜温差明显;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5%;年日照时数1700-2000小时,无霜期223天;全县各地年降水量的差别不大,总的特点是南部地势高的地方降水多;北部地势低的地方降水略少。年均雨量750-1160毫米,降水集中在4-10月份,占全年降水量的85%,其季节分布是:3-5月平均为235.9毫米占26%;6-8月平均为406.2毫米占44%;9-11月平均为226.8毫米占25%;12-2月平均为45.1毫米占5%;该县雨日在100-140天之间,年平均雨日117天。雨日由北向南逐渐增多。

历史渊源

从唐朝至今,房县人民一直有生产、食用香菇的习惯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早在《农桑辑要》上就有记载,在唐朝苏恭著《唐本草注》中就提到了房县香菇的人工栽培方法。

史书记载,唐中宗李显(庐陵王)流放于房县回京后,钦点"房县香菇"作贡品,从而使"房县香菇"成为房县"流放文化"的重要组成部分,可见该县栽培利用的历史渊源可究。

房县县委、政府十分重视香菇生产,一直把香菇作为房县的主导产业,先后出台了《房县食用菌产业"十一·五"发展规划》等政策,使香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,栽培模式不断优化,技术水平不断提高,销售渠道不断拓宽,香菇生产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,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。

1986年,国家商业部把房县列为全国香菇重点生产县。

生产情况

2008年,房县香菇总生产面积53333.3公顷,总产量5350吨。

产品荣誉

1981年9月,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食用菌评审会上,房县香菇获得第一名。

2006年,房县香菇分别通过国家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认证。

2008年7月1日,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"房县香菇"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