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地理标志

纳溪特早茶

时间:2021-10-12      来源:


产品特点

纳溪特早茶外形扁平挺直,黄绿隐毫、匀净,汤色黄绿明亮,香气栗香浓郁持久,滋味鲜醇爽口,叶底黄绿匀亮。水浸出物≥42%,茶多酚≥16%,还有丰富的氨基酸 。

产地环境

气候情况

纳溪区属盆地南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热能充足、雨量充沛、雨日多、霜期短、湿度大。境内年平均气温18.3摄氏度,最高温40.2摄氏度,最低温1.2摄氏度;全年无霜期350天左右,日照时数1053小时,总积温5627摄氏度;年降雨量1184.9毫米,年均蒸发量1002毫米,年均相对湿度83%。春季气温回升快,茶芽萌发早,对开发特早茶十分有利 。

水文情况

纳溪特早茶的生产环境水资源十分丰富,境内有长江自西由大渡镇入境,流经大渡、新乐、安富、棉花坡等乡镇后向东流去,靠境边缘流程25.5千米。境内永宁河发源于叙永县由南向北从该区中部穿过,于城区处汇合长江,境内流程45.7千米,河流汇水面积327千米。境内汇水面积在23千米以上的溪河13条,总长250千米;流程在7千米以上的小溪河的百余条。境内外资源丰富,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度525毫米,径流量6.1亿米,外来水18亿米(未包括长江),合计24.1亿米,自给有余,对茶园灌溉、运输等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。

土壤地貌

泸州市纳溪区属盆南山地与丘陵区,地势南高北低,境内地形可分为浅丘、深丘和低山。丘陵区最低海拔230米,一般处于350-450米之间;低山区最高海拔963米,一般处于500-800米之间,全区低山与丘陵平行其间,低山少于丘陵。区内多为酸性紫色土:主要分布于海拔350-600米,主要由紫色砂页岩风化后形成。土层厚度一般在40-90厘米,pH值4.5-6.5,质地多为壤土,养分丰富,自然肥力高。茶园基地主要分布于海拔400-700米的低山区,土质符合DB51/336-2003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产地环境要求 。

历史渊源

纳溪产茶历史悠久,茶文化源远流长,地理位置独特,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地区 。

晋代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记载:"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,茶蜜皆纳贡之。"

唐代茶圣陆羽所著《茶经》记有"纳溪、梅岭产茶"之句 。

《中国名茶志》中唐代名茶列有"泸州茶又名纳溪茶"。

北宋时期,诗人、书法家黄庭坚在纳溪区清溪河石壁上手书石刻"二月茶" 。

宋代名茶列有"纳溪梅岭茶"的记载 。

生产情况

2011年,纳溪特早茶保护面积2万公顷,年产量2.5万吨 。

2012年,纳溪茶园总面积已达到15万亩,茶叶总产量4188吨,茶业综合产值4.5亿。纳溪区从事茶叶产业10万人,茶叶实现助农增收2.5亿元 。

2018年,纳溪区建成现代茶叶标准化基地31.2万亩,纳溪特早茶年产茶叶2万吨 。

产品荣誉

2011年12月20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"纳溪特早茶"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。

2014年,纳溪特早茶成为首批中国一欧盟地埋标志互认产品 。